2013年,河南鄭州國棉一廠家屬樓,深夜時常傳出凄涼的 「嗷嗷」怪聲。
為保障居民安全,相關部門迅速介入,本以為聲音源于「家暴」,卻發現一位 母親將兒子困在鐵籠,已達46年之久,得知事情來龍去脈后,眾人已是潸然淚下。
母親為何將兒子困入牢籠,如今這段與母愛背道而馳的「籠中養兒」,迎來怎樣的生活畫卷?
彭外妹在給彭偉慶喂飯
曾幾何時,彭偉慶也是母親眼中的 「小能豆」,余生卻奏響 不幸與萬幸的雜糅悲歌。
1965年,彭偉慶出生于河南鄭州西二街國棉一廠家屬樓,作為家中第四個孩子,亦是 唯一的兒子,自幼便受到全家關愛,全然生于溫室之間。
然而,這段歲月靜好的幸福,并沒有長久延續,一場突如其來的噩耗正揭開帷幕。
彭偉慶兒時舊照
1967年深夜,母親彭外妹從單位下班回家,發現 2歲的兒子渾身發熱、精神恍惚,卻依舊憑借僅剩的理智,叫出一聲稚嫩的「媽媽」,微弱的呼吸已然詮釋生命的危急。
彼時,彭外妹雖然先后養育3個女兒,卻因工作繁忙,育兒經驗極度匱乏。彭偉慶每一次撕心裂肺的啼哭,仿佛萬根銀針刺心般痛楚, 心急如焚的夫妻倆漸漸喪失理智,將民間「土偏方」視作救命稻草。
然而,正是此番「病急亂投醫」的錯誤醫療,徹底改變彭偉慶的余生軌跡,令彭外妹難以走出愧疚的陰影。
煮蔥白
所謂無科學依據的「土偏方」,便是 將蔥白放入清水烹煮,然后用紗布包裹成團狀,最后與濕毛巾配合退燒。
當晚,彭外妹用「土偏方」給兒子治療后,便靜靜守在一旁等待高燒退去,然而 彭偉慶翻來覆去難以睡眠,渾身依舊滾燙、滿臉通紅,已然急需送往醫院治療。
墻上古鐘滴答作響,彭偉慶的神智漸漸被高燒吞噬,依偎在媽媽懷中昏沉睡去。此刻,彭外妹心中高懸的巨石終于落地,便遵照民間 「出汗退燒」的方法,將兒子送往臥室后,還特意加蓋一床厚被子,愿兒子與紅日初升般安康如初。
淳樸的愛固然深沉,大抵卻是背道而馳,當彭外妹察覺兒子的「異樣」時,為時已晚。
鄭州醫院
清晨鳥鳴奏響,彭外妹發現兒子依舊 昏迷不醒,且狀況似乎愈發惡劣,遂連忙送往醫院搶救。
醫院的走廊,比教堂聆聽了更多虔誠的祈禱,可縱使彭外妹夫妻倆痛哭流涕, 悔恨輕信不良「土偏方」,卻無法彌補對兒子造成的傷害。
幸運的是,經過醫生不懈努力,成功挽回彭偉慶的生命;不幸的是,由于錯過最佳救治時間,彭偉慶被確診 「大腦炎后遺癥」,并發 「癲癇癥」,智力或將永遠停留在1歲兒童水平。
此外,大腦炎后遺癥伴隨運動功能障礙,雖然完全性癱瘓機率較小,但損傷部位其對側的肢體傷害,難以徹底治愈。
「癲癇病」臨床癥狀示意圖
生命重于泰山,可彭偉慶從長期昏迷中蘇醒后,卻忘記任何親人,再也無法叫出一聲稚嫩的「媽媽」, 昔日乖巧懂事的「小能豆」,已然消失在那個「高燒亂投醫」的深夜。
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,彭外妹夫妻倆再也無心工作,帶著兒子跋山涉水、奔波求醫,幾近花光家里所有的積蓄,將心血全部傾注于兒子一人,只愿彌補心中的 愧疚之情。
即便只有1%的希望,也要盡100%的努力。母親彭外妹負責清洗兒子弄臟的衣物,父親彭精負責照顧兒子的日常飲食。
誠然,彼時二人正值而立之年,可照顧一個喪失自理能力的人,何嘗容易,很多時候都感覺力不從心,可放棄治療的希望,夫妻倆卻心有不甘。
彭外妹
由于夫妻倆工作繁忙,再加上全心照顧兒子,三個女兒只能自力更生,卻從未有過任何抱怨,對她們而言, 彭偉慶還是曾經親愛的弟弟,只不過「暫時」墜入低谷。
是以,為了撐起家庭的希望,每當夫妻倆上班謀生時,三個女兒便輪流照顧弟弟,無論寒冬酷暑,周而復始, 全家都在盼望彭偉慶恢復常態的一天。
然而,病魔似乎并不眷戀這個苦海行舟的家庭,彭偉慶的狀況愈發嚴峻,甚至走上「不歸之路」,致使本就艱難的家庭,雪上加霜。
彭外妹在照顧彭偉慶
1967年末,時年2歲的彭偉慶仍 無法平衡行走,兩條腿協調能力極差,時常摔倒在地全身抽搐,甚至口中流出白沫,每一處歷歷在目的傷疤,無不刺痛彭外妹夫妻倆敏感的心。
望著兒子「癡呆」的模樣,窗外隨風飄零的落葉,將彭外妹的心緒牽回那段美好的時光。
「美國兒科學會」曾建議嬰兒2歲以后斷奶,可以有效增強嬰兒身體素質,許多寶媽也紛紛響應。然而 彭偉慶不到1歲時,便已經斷奶(母乳),身體素質卻依舊強健。
通常而言,普通嬰兒1歲左右學會走路,而彭偉慶7個月時,便能踉踉蹌蹌的行走,全然一副「小男子漢」的形象。
兒童學步
彼時神志不清、傷痕累累的彭偉慶,誰能想到,他也曾是父母眼中的 「小能豆」,心中的驕傲。
曾幾何時,彭偉慶還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, 心地聰明善良,甚是惹人喜愛。時常獨自端著米飯坐在門前,不一會兒便吃的干干凈凈,極少浪費糧食,大抵源于彭外妹辛勤的淳淳教誨。
談及彭偉慶兒時的「能豆」事情,彭外妹仍雙眸發亮、滿臉自豪,其中最令她驕傲的事,當屬兒子的「大善之舉」。
彭外妹在照顧彭偉慶
上世紀60年代,國內經濟尚且不足,河南雖然坐擁「農業大省」的美稱,糧食卻依舊珍如黃金。
詩圣杜甫曾言: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,而彭偉慶的做法,卻完美詮釋「真善美」的中華美德。
由于彭外妹夫妻身份為歸僑,享有政府大米福利,彭偉慶經常端著米飯出門,與幾位食不果腹的孩童分享,以微薄之力、孩童之軀,成為無私奉獻的時代「小楷模」。
被關入鐵籠后的彭偉慶
倘若沒有這場災禍,也許彭偉慶不僅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,未來或將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這天,彭偉慶夫妻外出工作、3個女兒上學讀書,臨行前將彭偉慶安頓休息后,才敢放心離去。
然而,當夫妻倆深夜下班時,卻發現兒子 渾身血痕,正拿著一把鋒利的水果刀朝身上劃去,夫妻倆驚恐之余,箭步上前奪走水果刀,才避免一場血淚悲劇的上演。
誠然,夫妻倆始終不愿放棄兒子,可生活仍要繼續,他們無法隨時守護兒子,此次雖然有驚無險,卻給夫妻倆造成沉重打擊。
彭外妹在照顧彭偉慶
久而久之,彭外妹漸漸發現兒子患有 「狂躁癥」,經常與姐姐針鋒相對,外出逛街碰到陌生人,同樣暴躁狂怒,鄰居們雖然苦不堪言,卻甘愿同情彭外妹一家的不幸遭遇,大抵源于國人內心的一抹善意。
人對我善,我對人善,彭外妹生性本就不愿連累他人,遂決定將兒子「困」在家中,一則避免傷害鄰居,二則保障兒子生命安全。
是以,彭外妹專程找來一些木棍,高價聘請木匠登門,為兒子量身定做一個「木籠子」,誰知這份安穩并沒有長久持續。
彭外妹給彭偉慶定制的木籠
將兒子「哄」進木籠,趁他不備鎖門的那一刻,彭外妹頓時潸然淚下,心中的愧疚愈發強烈。
由于喪失神智,彭偉慶整日發出凄慘的「嗷嗷」怪聲, 甚至用頭撞擊木籠,用手抓的身體血流不止,令彭外妹無數次想「釋放」兒子。
理智的判斷告訴彭外妹,兒子已不是那個乖巧善良的「小能豆」,無法像其他孩子一樣樂享童年,她惟一力所能及的,便是給予無微不至的照料與陪伴。
彭外妹在給彭偉慶擦臉
深夜,彭偉慶的慘叫聲響徹樓層,待彭外妹夫妻慌忙起身查看時, 兒子的頭被卡在兩根木棍之間,呼吸已然愈發微弱。
父親連忙找來鋸條,這才將兒子成功救出,然而彭偉慶仿佛「出籠野獸」般鬧騰,經常亂砸傢俱, 甚至用打碎的玻璃渣刺入手臂,已然徹底喪失理智。
愛子心切的彭外妹慌忙上前阻攔,卻被彭偉慶一拳砸中眼角,險些因此失明,這也導致彭外妹只好再次打造「升級版木籠」。
彭偉慶
次日,彭外妹趁兒子稍作安靜之余,再次聘請木匠打造出一個 面積更大、木棍更結實的籠子,雖然彭偉慶再次被「哄」入木籠,彭外妹卻身負重傷,本就瘦弱的胳膊已然血痕累累。
為母則剛,對于母親彭外妹而言,只要兒子安然無恙待著籠中,不再暴躁自殘,身上的傷疤便不覺痛楚。
本以為「升級版木籠」能起效,彭偉慶卻再次狂躁不止,用頭撞木棍無果后,竟用牙齒猛烈撕咬、手腳踹打不休,堅固的木棍已然被捶打變形,彭偉慶卻似乎感受不到疼痛般,陷入癲狂。
彭外妹在安撫彭偉慶
1981年,16歲的彭偉慶進入青春期,神智雖無恢復,身體素質卻日漸強壯,仿佛一頭 「嗜血雄獅」般力大無窮,碩大的木籠已然搖搖欲墜。
清晨,彭外妹起床烹飪早餐時,卻發現木籠慘不忍睹, 彭偉慶昏迷在地,身下滲出大片血跡,地上散落無數殘渣木屑。
兒子是娘的心頭肉,彭外妹的心也跟著滴血疼痛,遂前往當地建材市場,精心選取十余根粗壯的實心鋼管,并聘請經驗豐富的焊工登門,打造出一個 「高1.7米,長1.5米,寬1米」的「鋼鐵牢籠」。
彭偉慶
望著冰冷的鐵籠,彭偉慶依舊狂躁掙扎,一番徒勞無果后漸漸平息, 黯淡的雙眸仿佛寫滿悲痛,令彭外妹至今仍記憶猶新。
彭偉慶日漸長大,彭外妹的身影卻愈發「矮小」,本該樂享晚年之際,卻無法停止操勞,每日黎明將至,她便起床熬粥,坐著小板凳、隔著鐵籠,一勺一勺慢慢的喂彭偉慶吃飯。
稍有不注意,彭偉慶的褲襠便滲出尿液,彭外妹只好拖著年邁疲憊的身體,用手一遍遍仔細搓洗,即便兒子早已喪失神智, 彭外妹卻始終堅信奇跡出現的一天。
如此艱辛歲月,但對于彭外妹而言,已是她余生最平坦的路途,亦是人生夕陽的「贖罪」,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,險些擊垮彭外妹堅強的脊梁。
彭外妹與兒子
2002年,彭外妹的丈夫彭精病危臥床,卻深知老伴照顧兒子的艱辛,毅然前往養老院定居,誰知兩個月后便撒手人間, 臨終前仍囑咐彭外妹,一定要照顧好精神失常的兒子。
春冬幾載輪回,彭外妹的身體愈發不善,3個女兒出嫁較遠,無法經常回家幫助母親,許多鄰居建議彭外妹就此放棄,即便不遺余力、掏空家產,終究要面臨母子分別。
女子本弱,為母則剛,彭外妹并沒有因老伴離去而一蹶不振,心境反而愈發堅定: 「只要我活一天,他就多活一天」。
彭外妹在給兒子喂飯
彭外妹何嘗不知現實,可母親的光環與責任,驅使她義無反顧 「籠中養兒46年」。
2013年,山窮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,當地相關部門得知后,工作人員親自登門為彭偉慶辦理低保補貼,再加上彭偉慶的退休金,每月加起來雖只有 2000元左右,卻極大程度幫助彭外妹渡過苦海。
涓涓小流,匯成大愛之河。彭外妹撼天動地的母愛感染了世人,愛心援助嘩然而起,各類慰問品和慰問金相繼抵達, 彭外妹將所有善款存入兒子名下,以便日后自己離去,兒子能吃暖、穿暖,生活有所保障。
彭外妹在給兒子做飯
2019年,鄭州市僑聯對幾位貧困老歸僑落實「愛心補助」, 將彭偉慶接入當地養老院,派專人陪伴照顧,并免除后續各項費用,操勞半生的彭外妹已然迎來「幸福晚年」。
2019年12月9日,彭外妹的女兒女婿向鄭州市僑聯贈送錦旗: 「以人為本,情暖僑心」,伴隨句句聲淚俱下的感激,年過五旬的彭偉慶,余生終于畫上圓滿句號。
彭外妹的女兒女婿贈送錦旗
如今,彭外妹已年過九旬,兒子彭偉慶也年近六旬,但由于護工精心照料,精神面貌愈發向善。
彭外妹也時常前去養老院探望,微弱的言語卻堅定不移: 「作為母親,不愿丟下孩子不管」。
彭外妹在照顧彭偉慶
一聲母親,一生母親,46年鐵籠之隔,柴米油鹽陪伴照顧,冰冷的鋼管可以阻攔「病魔」,卻無法撼動一顆深沉的母愛,遙祝天下母親身體安康!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